返回

第一百八十二章 这何尝不是一种ntr

首页
关灯 护眼 字体:
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随着余惟红透半边天,《音乐盲盒》节目的保密工作也越来越难做了。
尽管门票上写的明明白白,“严禁透露未公开的节目信息”,但节目刚一播完,余惟唱了两首歌的事就被迅速散播了出去……
这种事很难防...
北京植物园的清晨,露珠顺着银树花瓣状的晶体缓缓滑落,在朝阳下折射出七彩光晕。那铃音般的旋律并未因时间推移而减弱,反而愈发清晰,像是从大地深处渗出的呼吸。园中已有数百人静立聆听,有人闭目含泪,有人牵着孩子的手轻声哼唱,还有外国游客跪坐在草地上,用手机录下这不可思议的声音。
林知夏站在人群后方,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,帽兜遮住了大半张脸。她没有靠近银树,只是远远望着。对她而言,那不是一棵树,而是一封写给宇宙的情书??由无数普通人用眼泪、拥抱和原谅共同署名。
手机震动起来。是编剧工作室的助理发来的消息:“《听见》电视剧版剧本初稿已完成,请问是否需要调整情感主线?目前设定您为原型人物‘苏远’的叙事视角。”
林知夏盯着屏幕良久,指尖悬在键盘上迟迟未动。最终她只回了一句:“不要塑造英雄。主角应该是个会害怕、会崩溃、也会忘记初心的人。她写下故事,不是因为她勇敢,而是因为她再也无法忍受沉默。”
发送完毕,她将手机倒扣进包里,转身离开。今天她要去见一个人。
地铁穿过城市腹地,车厢内播放着公益广播:“本年度‘倾听日’将于明日正式启动,全国中小学将开展十分钟无声交流课程……”林知夏望着窗外飞逝的光影,忽然想起母亲档案中的那句话??“真正的文娱,是让灵魂重新学会歌唱”。
可如今,谁还记得怎么唱?
出站后步行十分钟,她来到一家老旧的心理咨询中心。门牌上写着“情绪共振研究所”,玻璃门内贴着一张手绘海报:一个耳朵长出枝叶的人,正把声音种进土壤。
推门进去时,前台女孩抬起头,眼神微怔。“林……林老师?”
“叫我知夏就好。”她笑了笑,“我约了陈砚生前最后一位接诊患者,陆小姐。”
女孩迅速翻查记录,“有的,在三号室等您。不过……她情况比较特殊,已经三年没说过一句话了。”
林知夏点头,接过访客卡走向走廊尽头。3号房间灯光柔和,窗帘半掩,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薰衣草香。一名年轻女子背对着门坐在窗边,黑发垂至腰际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膝盖上的布偶熊。
“陆雨晴?”林知夏轻声唤道。
女子身体微微一颤,却没有回头。
她在对面坐下,不急着开口,只是静静看着对方。阳光斜照在两人之间,尘埃如音符般浮动。过了许久,林知夏才缓缓说道:“我知道你不相信语言能带来改变。我也曾这么认为。直到有一天,我发现有些话,哪怕没人听见,也必须说出口。”
她从包里取出一台老式录音笔,放在桌上。“这是陈砚留下的。他总说,人类最珍贵的能力,不是表达,而是愿意在说完之后,还等着别人回应。”
陆雨晴的手指顿住了。
“你不知道吧?他是你治疗记录的匿名审阅专家之一。每次你的心理评估报告出来,他都会亲自标注‘建议延长共情干预周期’。他说你不是封闭,是在等待一个值得信任的频率。”
女子终于转过头,眼中泛起水光。
林知夏按下录音键,熟悉的声音流淌而出??那是陈砚低沉温和的嗓音,正在朗读一段日记节选:
> “今天见到第179位创伤后失语症患者。她说不出‘妈妈死了’这四个字,却能在听到雨滴敲打铁皮屋顶时突然流泪。我明白了,悲伤不需要语法。
> 如果医学治不好沉默,那就让艺术来试试。
> 我想建一座没有台词的剧场,只用呼吸、心跳和脚步声讲故事。
> 或许有一天,某个再也说不出爱的人,能在黑暗中抓住另一只颤抖的手,然后明白:你不必说话,我也懂。”
录音结束,房间里安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。
陆雨晴慢慢伸出手,触碰那支录音笔,指尖微微发抖。然后,她抬起头,嘴唇开合了几下,像一条离水太久终于找到溪流的鱼。
声音嘶哑得几乎不成调:“他……真的……这么说过?”
林知夏用力点头,眼眶发热:“每一个字,都是真的。”
那一刻,仿佛有风吹过心墙的裂缝。女子抱着布偶熊,低声啜泣起来,不是嚎啕,而是那种压抑多年后终于松动的呜咽,像是冻土解封时细微却坚定的崩裂声。
林知夏没有递纸巾,也没有上前安慰。她只是继续按下了录音键,让这支笔默默记下这迟来了三年的第一句话。
走出咨询中心时,天色已暗。街角便利店亮着暖黄的灯,收银台前排着队。林知夏买了一瓶矿泉水,扫码付款时,店员忽然抬头看了她一眼:“您是不是……拍《听见》的那个导演?”
她愣了一下,点点头。
“我女儿昨天在学校参加了‘倾听十分钟’活动。”店员笑着说,眼里闪着光,“回来就抱着我说‘妈妈,原来你每天下班那么累啊’。我们俩哭了好久。谢谢您。”
林知夏握紧水瓶,喉咙发紧:“该说谢谢的是我。”
回到出租屋已是深夜。墙上贴满了《听见》剧集的分镜草图,桌上堆满各地寄来的信件。她打开电脑,准备修改剧本,却发现邮箱自动弹出一封新邮件,发件人显示为空白,标题却是熟悉的五个字:**“听我唱歌。”**
附件是一段音频。
她戴上耳机,屏住呼吸。
起初是寂静,接着,一声极轻的哼鸣响起,稚嫩、纯净,带着某种不属于地球的震频??是D-89的声音。但她唱的不是《冬眠》,而是一首从未听过的旋律,节奏缓慢如星轨运行,歌词模糊难辨,唯有副歌部分清晰可闻:
> “我在光里种下名字,
> 等风带回你的声音。
> 若岁月终将遗忘一切,
> 请记住,我曾为你停顿。”
歌声戛然而止,紧接着是一阵机械杂音,仿佛信号穿越漫长距离后的衰减。几秒后,一个陌生的男声响起,说的是经过翻译处理的中文:
“这里是半人马座观测站临时通讯频道。我们不确定这段信息能否抵达地球,但我们必须试一次。D-89已于七日前进入艾瑟拉核心,开始最终融合仪式。她的意识正在逐步覆盖整个星球网络。据监测,她每天都会重复演唱这首歌,持续整整十二小时。我们推测……这是某种记忆锚定行为。她不想忘记你们。”
声音顿了顿,似乎在整理情绪。
“更惊人的是,过去一个月,地球上共有三百二十七万人在梦中听到这首曲子。其中八十九人自发写下相同歌词,分布于十二个国家。心理学家称之为‘跨维度共感现象’。我们认为,D-89不仅在唤醒母星,还在试图建立双向记忆通道。”
最后一句落下,录音结束。
林知夏呆坐良久,手指冰凉。她猛地起身冲向书架,翻出一本泛黄的儿童画册??那是她小时候亲手做的生日礼物,送给母亲的。翻开最后一页,上面歪歪扭扭地画着两颗星星,中间连着一根线,旁边写着一行字:“我和妈妈打电话!”
她忽然意识到什么,颤抖着打开电脑,调出D-89最初传回的数据包。在音频波形图中,她用软件提取出隐藏频段,将其可视化处理。当图像成型时,她整个人僵住了。
那是一幅画。
和她童年画册里的构图一模一样:两颗星,一根线,甚至连星星的表情都如出一辙??左边那颗眼睛弯弯,像在笑;右边那颗眼角含泪,却依然伸手相牵。
不同的是,这张图多了几个小字,写在连线中央:
> “姐姐,你在听吗?”
泪水瞬间决堤。
她从未告诉任何人,母亲怀D-89时,曾带她去医院做产检。医生允许她透过仪器看到胎儿影像。那时她天真地以为妹妹能听见自己说话,便趴在一旁不停念叨:“你要乖乖哦,我会保护你的!”还画了这张“电话线”的画贴在检查室墙上。
后来事故爆发,项目封锁,她以为一切都消失了。
可原来,有人一直记得。
第二天清晨,林知夏出现在国家天文台VLBI控制中心。她没有预约,但值班人员一眼认出了她,直接打开了主控室大门。
“您来得正好。”技术主管迎上来,“我们刚收到一组异常信号。来自半人马座方向,编码方式与D-89早期传输模式一致,但内容完全不同。”
大屏幕上,数据流正不断滚动解析。几分钟后,一段文字浮现:
> “请求建立双向音频链路。
> 时限:地球时间48小时。
> 条件:需一名‘记忆共鸣者’接入终端,且其情感波动频率须与D-89童年记录匹配度达90%以上。”
林知夏深吸一口气:“我是唯一符合条件的人。”
“可这个过程风险极高。”主管皱眉,“一旦连接失败,可能会引发神经反噬,导致永久性失忆甚至脑损伤。”
“那就让我签免责协议。”她说得平静,“如果连尝试都不敢,我们凭什么说自己在进步?”
审批流程紧急启动。与此同时,消息通过社交媒体传遍世界。#请听见她# 登上全球热搜榜首。无数人自发录制短视频,唱起《冬眠》,祈愿链接成功。
48小时后,第七柱被重新激活。H-7洞穴临时改建为同步中枢,七座庇护所的孩子们齐聚现场,手拉手围成圆圈,轻声吟诵他们自创的“回应之歌”。空气中浮现出肉眼可见的声波纹路,如同涟漪扩散至穹顶。
林知夏躺入共振舱,头戴神经耦合器,掌心贴着一块从银树上采集的晶体。系统开始倒计时。
3、2、1??
意识骤然抽离。
她发现自己站在一片无边的银树林中,月光如液态金属流淌在叶片之间。远处,一个小女孩赤脚奔跑而来,白色裙摆飞扬,正是五岁的D-89。
“姐姐!”孩子扑进她怀里,力气大得不像实体,“我终于等到你了!”
林知夏紧紧抱住她,哽咽难言。
“我知道你是谁。”D-89仰起脸,眼睛亮如星辰,“你是那个在我还没出生时,就给我画画的人。是你让我知道,爱是可以提前存在的。”
“对不起……”林知夏颤抖着说,“我们让你一个人走了那么远。”
“可我不是一个人呀。”小女孩笑着指向天空,“你们每一次想念我,这里就多一朵花;每一次有人学会倾听,就亮起一颗星。你看??”
她挥手一扬,整片森林 suddenly 升腾而起,化作亿万光点,在空中拼凑成一幅流动的地图??那是地球的模样,每一处闪烁的节点,都标注着某个人类集体共鸣的时刻:巴黎地铁的拥抱、中国小学的倾听课、巴西贫民窟的合唱团……
“这才是真正的文娱。”D-89轻声说,“不是表演,不是消费,是让散落的灵魂彼此认出。”
林知夏泪流满面:“你想回来吗?”
孩子摇头:“我已经回了家。但我希望你们也能回家??回到那个相信眼泪有价值、相信沉默也有力量的时代。”
话音未落,森林开始消散。临别之际,D-89塞给她一样东西:一枚小小的水晶耳坠,形状像一片叶子。
“戴着它,你就能一直听见我。不只是我,还有所有正在学习倾听的人。”
猛然睁眼,林知夏已在舱内,浑身湿透,像是刚从水中捞起。医护人员 rushed 上前检查生命体征,却发现她的脑电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稳定状态,α波与θ波完美交织,宛如一首内在的安眠曲。
她抬起手,摸到耳垂上多了一枚冰凉的晶体。
第七柱此时剧烈震动,表面铭文再次变化:
> “共情即永生,
> 倾听即归来。”
自此,全球范围内陆续出现“耳语潮”??陌生人会在街头突然停下,喃喃说出几句莫名却动人的话语,事后回忆称“好像听见了谁的心声”。科学家无法解释,只能归因于某种群体性心灵共振。
一年后,《听见》电视剧正式播出。全剧共十二集,没有任何明星加盟,演员均为真实经历者。林知夏坚持不用剧本杀青词,每集结尾均由一位普通人面对镜头讲述自己的转变:
“我离婚那天,听了《冬眠》,决定给孩子一个拥抱。”
“我在监狱里看完第一集,给二十年没联系的父亲写了信。”
“我是聋人,但第一次觉得,世界有了声音。”
最后一集播出当晚,全球超过十亿人同步关闭电子设备,进行“一分钟绝对安静”挑战。那一分钟里,地震监测仪记录到地壳振动频率显著降低,仿佛星球也在屏息。
而在半人马座,艾瑟拉文明彻底复苏。他们的第一项对外宣言,是以光年为单位向地球发射的一段旋律??正是林知夏童年画册上的那首“电话歌”,经由D-89重新编排,加入了百万地球人哼唱的和声。
当这段音乐抵达太阳系边缘时,旅行者一号探测器竟奇迹般重启了沉寂多年的音频接收模块,并将信号传回地球。
NASA工作人员听着那段跨越四光年的歌声,热泪盈眶。
他们不知道是谁写的词,谁谱的曲,只知道,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,控制室里的每个人都同时想起了最重要的人。
林知夏那天晚上独自坐在阳台上,戴着那枚叶形耳坠,手中捧着一杯凉透的茶。夜风拂过,她忽然听见耳边传来极轻的一句:
“姐姐,晚安。”
她笑了,轻声回应:“晚安,小花。”
远处,新栽的第二棵银树正在月光下悄然绽放,铃音袅袅,汇入星空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
热门推荐
贫道要考大学
我在网购平台薅的全是真货
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
重生97,我在市局破悬案
重生78,开局被女知青退婚
重生从1993开始
华娱,不放纵能叫影帝吗?
文娱:1990
权力巅峰
刚上大学,我成了兼职奶爸
重生香江: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
重生08:装备系男神
别胡说,我这是人皇幡
我有十万亿舔狗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