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第167章 代言(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!)

首页
关灯 护眼 字体:
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罗伯特?米勒一行人离开陈记伟业大厦后,径直回到了下榻的酒店套房。关上门,那位一直沉默的法务代表终于忍不住开口:“罗伯特,这条件......简直是抢劫!
那个陈秉文,他以为自己是谁?
一个来...
雨声渐密,敲在屋檐上如碎玉落盘。陈秉文低头看着锅中翻滚的糖水,七层材料层层交融:红豆沙底沉静温润,莲子微苦回甘,百合如雪片般浮起,银耳舒展似云絮,桂圆肉暗红如心,薏米晶莹若珠,最上一层是刚打好的蛋花,轻轻一搅,便化作柔雾般散开。火候到了,他缓缓调小炉火,转为文火慢煨,不语不动,只静静守着。
小女孩坐在小凳上,双手紧握铜勺,眼睛盯着锅里,生怕错过一丝变化。她叫小禾,母亲是单亲妈妈,在附近做清洁工,前些日子查出抑郁症,整日沉默寡言,夜里常哭。孩子从社区领到“团圆计划”礼盒,听了录音里一位奶奶哼唱的童谣,忽然说:“那声音像我妈妈小时候。”她央求社工帮忙联系项目组,却被告知匹配度不足。但她没放弃,按说明书上的地址一路寻来,终于在这条老巷子里找到了这口传说中的锅。
“叔叔,”她轻声问,“你说每一圈都在说‘我在’,那要是我搅一百圈呢?”
陈秉文笑了,眼角泛起细纹:“那就等于说了整整一百次‘我在’。”
“那……我能说一万次吗?”
他心头一震,伸手揉了揉她的发:“能。只要你愿意,说一辈子都行。”
窗外一道闪电划过,照亮了墙上挂着的老照片??那是南头古城改造前的模样,糖水铺还立在街角,招牌斑驳,写着“陈记甜源”。照片下方贴着一张泛黄的纸条,是阿嬷的手迹:“甜不怕晚,怕的是没人等。”
锅中香气愈发浓郁,已入骨透魂。陈秉文取出一只青瓷碗,将糖水缓缓盛出,热气腾起,模糊了视线。他把碗递给孩子:“现在,轮到你了。端过去的时候,脚步要稳,心要静。这一碗,不是吃的,是送的。”
小禾双手捧碗,走得极慢,仿佛脚下踩着薄冰。她走到门口,又回头:“叔叔,我可以明天再来吗?我想学熬双皮奶,妈妈最爱吃那个。”
“可以。”他说,“但你要记住,每天只能学一样。甜的东西,得一样一样来。”
她用力点头,推门而出。身影消失在雨幕中,唯余门帘晃动,滴水成线。
陈秉文坐回炉边,望着熄了一半的火苗,忽然觉得胸口发烫。他解开衣领,掏出一枚铜牌??与墓碑上那块一模一样的复刻版,上面刻着:“承父志,守甜脉,开新途。”这是他亲手请潮州老匠人打的,随身携带,如同信物。
手机震动,林婉仪来电。
“刚开完联合国线上听证会。”她的声音带着疲惫后的兴奋,“评审团一致通过,‘中华家庭熬煮传统’正式进入非遗候选名录公示阶段。他们说,这是第一个以‘情感联结’为核心价值申报成功的饮食类项目。”
“好。”他低声应道,“告诉他们,我们准备提交补充材料??‘甜脉生态体系’的完整架构图,包括味忆星图、归音数据库、荒漠甜源、安心露量产线,还有即将启动的‘万家灶火’公益培训计划。”
“你真要把这些全公开?”
“公开才能生根。”他说,“技术可以复制,但用心熬出来的文化,没人抢得走。”
电话那头沉默片刻,林婉仪轻声道:“你知道吗?昨天有个记者问我,为什么一个糖水铺能做成今天这样。我说,因为你们从没把它当生意做。”
他笑了笑,没答话。
挂断电话后,他起身关窗,却发现屋外站着一个人影。雨水顺着伞沿滴落,那人穿着深灰风衣,手里拎着一只旧藤箱,面容隐在阴影里。
“陈老板。”那人开口,嗓音低沉,“我是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策展人,姓周。我带来了……你要找的东西。”
陈秉文怔住。
对方打开藤箱,取出一块用丝绸包裹的土块,约莫拳头大小,表面干裂,内里却隐隐透出湿润光泽。“这是当年挖出第一口铜锅时,附着在锅底的原生土层。我们馆藏了七十二年,从未对外展出。上周看到你们的‘甜流计划’纪录片,馆长决定移交。”
陈秉文双手接过,指尖触到那泥土的一瞬,竟感到一丝温热,仿佛它仍在呼吸。
“还有一样。”周先生又拿出一只玻璃瓶,里面封存着一滴琥珀色液体,“据老技师回忆,开锅当日,有清泉自地底涌出,当地人收集了一点,说是‘甜脉初露’。后来经检测,含有微量未知多糖成分,活性至今未失。”
陈秉文凝视良久,忽然想起阿婆便签上那句:“让它重新流出来,哪怕只是一滴。”
他郑重收下,邀请对方进屋避雨。两人围炉而坐,谈起当年新加坡华侨集资建灶、寻找祖传铜锅的往事。原来那场挖掘,并非偶然。是一群老人耗尽毕生积蓄,请地质学家测绘南洋地下甜脉走向,最终锁定坐标。他们相信,只要找到源头之锅,离散的族裔就能闻香归家。
“我们一直以为那是传说。”周先生叹道,“但现在看你们做的事,才明白??甜脉是真的存在的。它不在地图上,而在人的记忆里,在代代相传的火候之间。”
凌晨两点,雨停。陈秉文送客至巷口,转身回铺,却发现桌上多了张字条:
> “你父亲二十年前曾来新加坡访古灶遗址,留下一句笔记:‘若我儿长大,愿他不必如我奔波,但愿一碗甜汤,可暖万千人家。’”
他站在原地,久久不能动弹。
天亮后,他驱车直奔归心园。紫苏田在晨光中泛着银绿,无人机正低空巡航,采集叶片挥发物数据。农技员迎上来报告:“‘安心露’首批五千盒已完成质检,今日即可发货,定向送往三十个心理援助站点。另外,海南育种基地传来消息,‘归禾’二代种子已培育成功,抗旱性提升40%,预计明年推广至西北干旱区。”
陈秉文点头,径直走向苗圃中央的玻璃观测舱??那里埋藏着从新加坡带回的土层样本。工程团队已在周围布设传感器阵列,连接“味忆星图”AI系统,试图捕捉土壤微生物与人类情绪记忆之间的共振频率。
中午时分,异变突生。
监测屏突然跳出红色警报:土层内部温度上升3.7℃,湿度激增,罗勒烯浓度飙升210%,同时释放出一种此前未记录的芳香化合物,分子结构接近苯乙醇但带有独特支链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同一时刻,远在新疆塔克拉玛干的“蜜穗黍”试验田也传来类似波动,两地信号相位差仅0.8秒,近乎同步。
“像是……某种生物级联反应。”首席科学家脸色发白,“这些植物,或者说这些土壤里的菌群,它们在‘对话’。”
陈秉文盯着屏幕,脑海中闪过阿婆的话:“甜脉涌泉”。
他当即下令:“启动‘地鸣计划’预备方案,向全球十二个合作站点同步开放数据接口,允许本地作物样本进行远程频谱比对。我要知道,是不是所有‘甜脉作物’都在响应这股信号。”
指令发出后第三十六小时,结果陆续回传:
- 马来西亚槟城,百年龙眼树林夜间发出微弱蓝光;
- 云南西双版纳,野生紫苏群落开花周期提前两个月;
- 加拿大魁北克,华裔家庭后院种植的潮州柑树,结出了从未有过的蜜汁果实;
- 南极科考站,去年倒入雪地的那勺糖水残液周围,冰层出现放射状裂纹,形如绽放的莲花。
“这不是巧合。”林婉仪连夜赶回总部,双眼通红,“我们在无意中激活了一个横跨大陆的‘味觉神经网络’。这些植物、土壤、菌群,甚至空气中的挥发物,构成了一个超有机体。它记得甜,也传递甜。”
陈秉文站在甜脉博物馆工地中央,仰望即将合拢的铜锅屋顶。阳光穿过钢结构缝隙,在地面投下斑驳光影,宛如沸腾的糖浆。
他拨通敦煌研究院电话:“请加快《西域甜膳谱》复原进度,特别是其中提到的‘引甜仪轨’??古人如何通过特定时辰、方位、吟唱方式激发食材潜能。我怀疑,那不是迷信,而是一套失落的生物共振技术。”
与此同时,他启动“万家灶火”首期行动:在全国遴选一百名失业青年,免费培训传统糖水技艺,并配备智能灶具套装,支持接入“甜舟”AI系统获取个性化配方建议。每位学员结业后,须在社区开设“记忆厨房”,每月为至少十位孤独老人或困境儿童免费熬制糖水,同时录制故事上传至归音数据库。
第一批学员中,有一位叫阿强的年轻人,来自贵州山区,母亲早逝,父亲酗酒暴戾。他在申请书中写道:“我从小讨厌甜,因为家里从没甜过。但看了南极科考员的日记,我知道,原来有人能在冰天雪地里,靠一口糖水活下来。我也想试试,能不能用这碗汤,把我自己救回来。”
课程开班那天,陈秉文亲自授课。他站在讲台前,身后投影显示着世界地图,上面闪烁着上万个“记忆厨房”的标记。
“你们要学会的,不只是火候和配方。”他说,“而是倾听。听锅里的咕嘟声,听客人喝完后的那一声叹息,听他们不愿说出口的委屈与想念。糖水不会说话,但它能让沉默的人开口,让流泪的人停下。”
话音落下,教室一片寂静。有人低头抹泪,有人攥紧拳头,更多人默默记下笔记。
当晚,陈秉文回到家中,发现林婉仪已在客厅等他。茶几上摆着一台老式录音机??正是钟强带来的那一台。
“我又听了那段录音。”她轻声说,“不止一遍。你知道最打动我的是什么吗?不是你父亲的愧疚,而是他在说完‘我相信你会做出比我更大的事’之后,停顿了七秒钟。那七秒里,他没有挂断,也没有再说什么,只是呼吸着,像在想象你长大的样子。”
陈秉文闭上眼,仿佛看见那个未曾谋面的男人,站在香港码头的风雨中,手握话筒,对着虚空诉说期待。
“所以你现在做的,不只是完成他的遗愿。”林婉仪握住他的手,“你在替他看见未来。”
几天后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派代表团抵达深圳。他们参观了归心园、甜脉博物馆工地、“安心露”生产线,最后来到南头古城的小铺旧址。当那位法国籍评审官尝了一口现场熬制的七层甜汤,突然怔住,喃喃道:“这味道……我 grandmother 做过。她在二战时逃难到云南,嫁给华人医生。我以为那段记忆早就断了。”
他眼眶泛红:“原来它一直活着。”
代表团离开前,团长递交了一份特别提案:建议设立“全球甜脉保护联盟”,由中国牵头,联合十五国共建跨国生态保护区,涵盖现存所有甜脉作物原生地,并推动“家庭熬煮日”成为国际纪念日。
陈秉文没有立刻答应。他反问:“如果有一天,我们发现甜脉的核心源头,不在中国,而在别处呢?比如非洲某片原始森林,或南美雨林深处?”
团长微笑:“那正好证明,甜,本就是全人类共同的乡愁。”
清明节当天,甜脉博物馆举行首次试运行。数千民众涌入园区,走过“三代灶台”展区??清代泥灶、民国铁炉、现代智能灶,象征薪火相传;在“声音之井”厅,戴上耳机即可聆听全球征集的熬糖水录音,从婴儿啼哭背景下的轻哼,到养老院老人颤抖的独白;最震撼的是中央大厅,玻璃地板下展示着从潮州、新加坡、塔克拉玛干三地提取的土层剖面,中间预留的裂缝中,正缓缓渗出一股清泉,汇入微型人工溪流,流向四方。
孩子们蹲在地上数泡泡,老人们抚摸玻璃喃喃自语,情侣牵手许愿,留学生录像直播:“妈,这儿有咱们老家的味道!”
陈秉文站在人群中,默默注视。忽然,一个小女孩跑过来,塞给他一张画:歪歪扭扭的锅,冒着彩虹般的蒸汽,下面写着“给全世界的甜”。
他蹲下身,认真道谢。
那一刻,他终于理解了父亲录音里的那句话:“你要记住,做生意可以亏钱,但不能亏心。”
他没有亏心。
他们熬的从来不是糖水。
是时间,是记忆,是断裂后的重连,是绝望中的微光。
夜幕降临,博物馆灯火通明,宛如一座发光的锅。远处紫苏田随风起伏,遥感图像显示,整片区域正持续释放罗勒烯,形成半径五公里的“情绪舒缓带”,周边居民失眠率下降19%,社区纠纷减少33%。
陈秉文独自走上屋顶观景台,掏出手机,播放一段录音??那是他最近整理的父亲遗物中发现的一本手稿语音转录:
> “糖水之道,不在甜,而在等。等豆子软,等糖溶化,等人心回温。快时代里,慢是最勇敢的事。我不懂大道理,只知道,只要锅还在烧,家就还没散。”
>
> “阿文,若你读到这些,替我多吃一口双皮奶。替我,好好活着。”
风拂过面颊,带着紫苏与糖香。
他轻声回应:“爸,我每天都吃。而且,我让更多人吃上了。”
远方城市灯火如星河铺展,而在这片土地上,千千万万口锅正悄然升起热气。
有些甜,一生只为一人熬。
有些火,百年仍为万人燃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
热门推荐
贫道要考大学
我在网购平台薅的全是真货
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
重生97,我在市局破悬案
重生从1993开始
重生78,开局被女知青退婚
华娱,不放纵能叫影帝吗?
文娱:1990
权力巅峰
刚上大学,我成了兼职奶爸
重生香江: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
重生08:装备系男神
别胡说,我这是人皇幡
我有十万亿舔狗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