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梯指示灯亮起,古力娜从电梯中走出,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星辰娱乐那巨大的logo。
古力娜站在前台接待处,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手中的简历夹,“您好,我叫古力娜,是来面试董事长助理岗位的。”
她声...
暴雨过后的城市像是被洗刷了一遍,空气里还残留着潮湿的腥气。阿禾坐在医院走廊尽头的长椅上,手里攥着一杯早已凉透的咖啡。妞妞还在昏迷,医生说她体内检测出低剂量镇静剂残留,精神受到严重创伤,需要时间恢复。但她的手指在被救出前曾艰难地写下几个字??“发布之后,他们才会怕”。
阿禾知道,那不是请求,是命令。
她站起身,走回临时搭建的剪辑室。光影小学的其他成员已经连续工作了三十六小时,眼睛布满血丝,却没人提出休息。小强盯着屏幕反复校对第六集的最终版本,大志则一遍遍检查音轨是否清晰、画面有没有抖动。整个空间弥漫着紧张而沉默的节奏,像一根绷到极限的弦。
凌晨四点十七分,《人设工厂》第六集正式上线。
标题《神坛之下》四个字缓缓浮现,背景是一段缓慢推进的镜头:空旷的练习室中,一面巨大的镜子映出无数个相同的身影,整齐划一地做着微笑训练。每一个动作都精确到毫秒,每一次眨眼都经过计算。
影片开篇便引用了一段录音,来自一位已离职的心理辅导师:“我们不培养艺人,我们在制造容器。这些孩子从十五岁开始接受‘人格重塑计划’,包括情绪控制、公众反应模拟、危机应对剧本演练……他们的记忆会被选择性强化或弱化,甚至有人不知道自己真实的生日。”
画面切换至某地下训练基地的监控录像??编号为X-09的练习生因未能完成当日舞蹈考核,在深夜被带入一间白色房间。门关上后,摄像头被遮挡,但音频记录显示,里面有持续十分钟的哭喊声,随后是注射器的声音,再后来,那个女孩走出来时眼神空洞,嘴角挂着标准微笑。
“这是‘矫正疗程’。”旁白由阿禾亲自录制,“每当一个练习生出现‘不稳定倾向’,就会接受‘心理重置’。而所谓‘重置’,不过是用药物和催眠手段抹去自我意识,让他们彻底服从。”
接下来的二十分钟,影片系统性揭露了“造星工厂”的运作链条:
**第一环:选拔机制**
并非看才华,而是通过AI算法分析基因特征、面部对称度、声音亲和力等三百余项指标,筛选出最具“神性气质”的候选人;
**第二环:形象包装**
由专业团队为其定制人生故事??贫困出身、励志成长、孤勇追梦,哪怕真实家庭资产千万,也要伪造苦难叙事;
**第三环:行为规训**
每位新人配备“生活导演”,全天候指导言行举止,连吃饭咀嚼次数都有规定;
**第四环:舆论操控**
一旦出现负面苗头,立即启动“净化程序”:要么制造对立转移焦点,要么安排替身承担罪责,如前所述的“星盾计划”。
而在这一切背后,林振邦的名字反复出现。
一段从未曝光的内部会议视频成为全片高潮。地点是星辰文化总部会议室,时间标注为三年前。林振邦身穿深灰色西装,坐在主位,面前摆放着一份文件《S级偶像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》。
他说:“我们要做的,不是让观众喜欢一个人,而是让他们离不开这个人。爱要极致,恨也要可控。当他们把偶像当成信仰时,就不会再追问真相。”
接着,他翻开一页PPT,上面赫然写着:
> **“塌房应急预案A-3:若艺人涉嫌强奸未遂,则安排其童年遭受虐待的‘秘密’曝光,引发同情潮;同步释放其资助山区儿童的虚假影像,完成道德赎罪。”**
全场高管点头称是。
阿禾在此处插入了一段对比画面:现实中,一名女粉丝因坚信偶像清白,在网络暴力中跳楼自杀;而就在同一天,该艺人出现在慈善晚宴上,微笑着接过“年度公益人物”奖杯。
弹幕瞬间炸裂。
> “我曾经为他打投花了十二万……我现在只想吐。”
> “这不是娱乐圈,这是邪教组织!”
> “林振邦必须坐牢!!!”
不到半小时,#林振邦 造神计划#、#娱乐圈 工厂流水线#、#我们追的到底是人还是傀儡# 等话题霸榜微博热搜前十。抖音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破五亿。知乎热榜第一提问:“如果你的孩子想进娱乐圈,你会同意吗?”底下十万条评论,九成以上回答:“宁可他一辈子碌碌无为,也不愿他变成那种‘完美怪物’。”
更令人震动的是,第二天清晨,两名曾在韩国某大型娱乐公司任职的前员工实名爆料,证实此类“人格改造”模式早在亚洲多国存在多年,并提供了一份名为《偶像稳定性评估表》的文档。其中竟包含“抑郁指数容忍阈值”“自残风险等级”“弑杀幻想频率测试”等内容。
公安部官方微博转发该信息,并配文:“任何非法限制人身自由、实施精神控制的行为,均涉嫌违反《刑法》第二百三十八条及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相关规定。已介入调查。”
风暴席卷而来。
第七天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《焦点访谈》罕见推出特别节目《谁在制造‘完美偶像’?》,完整引用《人设工厂》第六集内容,并采访了三位曾参与“造星工程”的幕后人员。节目结尾,主持人沉声道:“当我们把一个人捧上神坛的时候,请先问一句:他是自愿的吗?他还活着吗?”
舆论彻底沸腾。
与此同时,国家网信办宣布开展为期三个月的“清朗?偶像养成类节目专项整治行动”,明确禁止以下行为:
- 使用非理性应援诱导消费;
- 编造虚假人设误导公众;
- 对练习生进行身心压迫式训练;
- 利用心理操控手段制造“忠诚粉丝团”。
多家正在拍摄的偶像选秀综艺被迫停播整改。三大视频平台下架涉及“饭圈文化”的剧集共计四十七部。更有十余家娱乐公司被税务、工商部门联合稽查。
林振邦终于倒下了。
第十天上午九点,证监会发布公告:因涉嫌财务造假、操纵市场、洗钱及组织犯罪等多项违法行为,依法对林振邦及其实际控制的星辰文化集团立案调查。同日,国际刑警组织对其发出红色通缉令,因其名下多个离岸账户涉及跨境资金转移逾八十亿元。
但他消失了。
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。他的豪宅空无一人,手机信号最后一次出现在云南边境地区。有传言说他已经逃往东南亚某国,也有说法称他已被内部清算灭口。
阿禾没有松懈。
她带领团队继续深挖“星辰文化”的资金流向,终于在一个极不起眼的子公司账目中发现异常:一笔总额三千两百万的资金,以“影视版权预付款”名义转入一家名为“晨曦教育基金会”的机构。而这家基金会,名义上从事青少年艺术培训,实际注册地址竟是一所废弃小学。
他们立刻前往实地调查。
那所学校位于河北某县城郊区,围墙倒塌,杂草丛生。但在教学楼地下室,他们发现了惊人一幕:数十台服务器昼夜运行,墙上贴满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单的实时数据图谱,角落里堆放着成箱的SIM卡和群控设备。
“这是‘水军中枢’。”技术组成员低声说,“至少能同时操控五十万个账号。”
更可怕的是,在一间密室中,他们找到了一本纸质日志,记录着过去五年中三十多位艺人的“舆情干预方案”。每一页都详细标注了何时制造绯闻、何时引导道歉、何时引爆粉丝大战,甚至包括如何策划“假恋情”来拉高热度。
而在最后一页,写着一句话:
> **“目标:摧毁光影小学。代号??焚灯。”**
阿禾的手指停在这行字上,久久未动。
原来,他们早就被盯上了。
而“焚灯”计划的第一步,就是抓走妞妞;第二步,是散布谣言称《人设工厂》内容系伪造,幕后金主是境外反华势力;第三步,才是物理清除。
“他们想让我们死得无声无息。”大志咬牙,“但现在,我们反而有了铁证。”
阿禾当即决定,将所有新发现资料整理成第七集《焚灯者》,并于当晚直播发布。
直播间开启那一刻,观看人数瞬间突破三百万人。她站在那所废弃学校的讲台上,身后投影滚动播放“晨曦基金会”的罪证。
她说:“你们以为我们只是拍了几部纪录片?不,我们在挖掘一座坟墓。里面埋着的,不只是被骗走青春的年轻人,还有被扭曲的审美、被腐蚀的良知、被践踏的法律。”
她顿了顿,声音陡然加重:
“今天我要告诉所有人:‘焚灯’计划失败了。因为我们不是一盏灯,我们是火种。只要还有一个敢说话的人,这场火就不会熄。”
话音落下,屏幕上缓缓打出一行字:
> **“致所有曾被逼沉默的人:你们的经历,我们记得。”**
紧接着,是一张张面孔依次浮现??那位老灯光师、北电退学女生、群演家属、税务顾问、化妆师、场务、编剧女儿……还有妞妞。
每人只说一句话。
“我说出来了。”
“我不怕了。”
“谢谢你们听见我。”
直播结束时,已有超过一千二百万人次观看,转评赞总数破亿。
三天后,警方根据线索顺藤摸瓜,在广西凭祥查获一个跨国网络操控团伙,抓获犯罪嫌疑人四十三名,缴获用于刷量控评的设备一万两千余台。而“晨曦教育基金会”负责人落网后供述:林振邦曾亲口下令,“不惜一切代价,让光影小学闭嘴”。
至此,《人设工厂》七集全部发布完毕。
但它带来的震荡远未结束。
一个月内,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《文化产业促进法》修订草案,新增条款明确规定:“严禁任何形式的精神控制、人格剥夺与非人道训练”;教育部将“媒介素养”纳入高中必修课程;中国传媒大学设立“行业伦理研究中心”,邀请阿禾担任首批特聘研究员。
而最让人心头发热的变化,发生在普通人身上。
越来越多的素人开始上传自己的“娱乐圈真相日记”:
一位前助理晒出老板强迫她陪酒的照片;
一名摄影助理讲述导演要求女演员穿湿透的衣服拍摄亲密戏;
甚至还有一位母亲公开儿子作为练习生期间被打致肋骨骨折的病历。
这些视频不再只是愤怒的倾诉,而是带着证据、时间线和逻辑链条的陈述。人们学会了质疑,学会了取证,学会了团结。
某天夜里,阿禾独自回到最初的摄影棚。墙上还贴着他们写下的口号:“不做沉默的大多数。”
她轻轻抚摸那些泛黄的纸张,忽然听见门口传来脚步声。
回头一看,是妞妞。
她瘦了许多,脸色仍有些苍白,但眼神坚定。她手里拿着一台老式摄像机,笑着说:“听说你还缺一个摄影师?”
阿禾红了眼眶,用力点头。
“欢迎归队。”
几天后,光影小学发布一则新公告:
> “《人设工厂》系列完结,但我们不会停止记录。即日起,我们将启动全新项目《光之延续》??走访全国基层文艺工作者,讲述那些从未被聚光灯照耀的故事。”
>
> “第一站:甘肃敦煌,一位坚守莫高窟壁画修复四十年的老匠人。”
>
> “第二站:贵州山区,一支由留守儿童组成的乡村合唱团。”
>
> “第三站:深圳工厂,一名打工妹利用午休时间创作小说,已连载八十万字。”
公告末尾写道:
> “真正的艺术,从来不在红毯上,而在泥土里,在伤口中,在不肯低头的灵魂里。”
>
> “我们会一直走下去。”
>
> “因为光,本就不该只属于少数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