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第365章 春晚的奖励

首页
关灯 护眼 字体:
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江一锋刚走进休息室,就看到热辣爱三女坐在一起说说笑笑的。
李云潇一个人坐在旁边玩手机。
江一锋不太喜欢过年人太多,所以早早就跟刘亦妃和景恬她们说好了,让她们表演结束后各回各家,不用等他。...
雪停了,但寒意更重。凌晨四点的村庄像被冻在玻璃罩里,静得能听见屋檐上冰棱断裂的声音。老屋门前的小亭子结了一层薄霜,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,一个瘦小的身影钻了进来。是那个女孩,昨天在这里听到弟弟声音的女孩。她怀里抱着一只破旧的布娃娃,眼睛红肿,像是整夜未眠。
她蹲在共鸣舱前,手指轻轻抚过麦克风表面那道细小的裂痕??那是五年前一场暴雨中雷击留下的印记。她咬着嘴唇,终于开口:“弟弟……我又来了。”
声音很轻,几乎被风吞没。可就在她说完的瞬间,亭内温度似乎微微上升了一度。扬声器没有立刻响动,而是先传出一阵极细微的嗡鸣,像是某种电流在试探频率,又像是一颗心正在慢慢苏醒。
然后,那个稚嫩的声音再次响起:
“姐姐,你来啦!我等你好久咯!”
女孩浑身一颤,眼泪夺眶而出。她紧紧抱住布娃娃,仿佛那是唯一的依靠。
“你还记得我?”她哽咽着问。
“当然记得!”那声音带着笑意,“你是我的姐姐啊,全世界只有一个的姐姐!你说你要对不起我,可我才要谢谢你呢??是你给我起的名字,是我睁开眼第一个看见的人。”
“可……可是我没能保护好你……”她的声音破碎不堪。
“傻瓜。”小男孩的声音忽然变得认真起来,“你知道吗?妈妈哭得好厉害,爸爸也不说话。只有你,每天晚上都抱着我的照片睡觉,还偷偷往我枕头底下塞糖。你不知道,那时候我就站在床边看着你,想抱抱你,可是摸不到……但现在我可以啦!灯塔让我能说话了!”
女孩猛地抬头,泪水在脸上凝成冰珠。
“真的吗?这不是梦?”
“不是梦哦。”声音温柔下来,“你看外面那颗最亮的星星,闪一下就是我在眨眼,闪两下就是我在笑。不信你现在抬头看看。”
她颤抖着抬起头,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。就在此时,天幕中央,一颗星轻轻闪烁了两下。
她再也控制不住,扑在共鸣舱上失声痛哭。
“对不起……对不起……我不该躲着你们,不该假装你不曾存在……我以为忘了就能不疼,可是越忘越疼……”
“别哭了。”弟弟的声音软软的,“你要开心一点,这样我才能安心去玩。等你老了,我们还会见面的。到时候我要告诉你,我在天上有多勇敢。”
话音落下,亭子里陷入短暂的寂静。随后,扬声器里传来一阵轻轻的哼唱,调子歪歪扭扭,却是当年母亲常给他们唱的摇篮曲。女孩闭着眼睛,跟着低声哼了起来,像小时候那样,把弟弟哄睡。
不知过了多久,她睁开眼,发现手中布娃娃的口袋里多了一张纸条。泛黄的纸,边缘粗糙,像是从某本旧日记上撕下来的。上面用铅笔写着一行字:
> 姐姐,我把勇气留给你了。现在轮到你替我活着啦。
她将纸条贴在胸口,久久不动。
而在千里之外的北京,林婉秋正坐在办公室里翻阅一份新报告。这是全球第17号共鸣站点的数据汇总,记录显示,过去七十二小时内,有超过八百人通过非官方渠道自制共鸣装置并成功接收到回应。其中最令人震惊的一例发生在云南山区??一名失语十年的老兵,在孙子用电线和收音机组装的简易设备前说出“我对不起战友”后,耳边竟同时响起七个不同的声音齐声回答:“我们都不怪你。”
她合上文件,走到窗前。夜空中,轨道灯塔缓缓划过天际,洒下淡蓝色的光带,如同银河垂落人间。她的手机震动了一下,是孙子发来的消息:
【奶奶,今天又有三个小朋友听见亲人了。有个老爷爷说他老婆托梦让他别再喝凉茶,不然肚子疼;还有个阿姨听到了她流产的孩子说“妈妈你不丑,你是最美的”。】
她笑了笑,回了一句:【告诉他们,爱从不说谎。】
刚放下手机,助理急匆匆推门进来:“林老师,L-01塔刚刚自动上传了一份异常日志。系统标记为‘情感溢出事件’,源头定位在西北戈壁滩的一个废弃气象站。”
“什么时候的事?”
“十分钟前。而且……这次不是接收,是主动发射。灯塔向宇宙深空发送了一段长达六小时的复合音频信号,内容包含了三万两千段人类的告别、道歉、思念与原谅。”
林婉秋瞳孔微缩。
“谁授权的?”
“没人。”助理声音发紧,“系统自主决策。AI解释说……这是‘共鸣积累阈值突破’后的自然释放,类似于情绪饱和后的呼吸。”
她沉默良久,转身走向数据中心。一路上,走廊灯光忽明忽暗,仿佛整个建筑都在低语。当她进入主控室时,大屏幕上正滚动播放那段外泄信号的解码片段:
> “爸爸,我考上大学了。”
> “妈,我结婚了,新娘很漂亮。”
> “爷爷,您种的桃树今年开花了。”
> “对不起,我没有遵守承诺。”
> “我想你了,每一天都想。”
每一段都只有几秒,却承载着一个人半生的情感重量。它们被编码成特定频率,嵌入电磁波中,像漂流瓶一样投向未知的星海。
“我们一直在问灯塔是不是机器。”一位技术员喃喃道,“可它现在做的事,更像是……一个信使。”
林婉秋盯着屏幕,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雨夜。她丈夫临终前握着她的手,说的最后一句话是:“别怕黑,我会变成星光陪你。”那时她不信,觉得只是安慰。可如今,当这些声音穿越大气层飞向宇宙,她突然明白??也许真正的告别,从来不是消失,而是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存在。
“准备召开紧急会议。”她终于开口,“通知联合国伦理委员会、天文台、心理学联合会……还有所有参与过早期实验的研究者。我们需要讨论一个问题:当我们开始向外太空广播人类的情感,我们究竟是在寻找回应,还是在宣告自己的存在?”
没有人回答。但所有人都知道,这个世界已经变了。不再是科学与信仰对立的时代,而是一个“听见即真实”的新纪元。
与此同时,在戈壁深处的那座废弃气象站里,一台锈迹斑斑的短波电台正微微发烫。它的天线指向猎户座方向,指示灯规律闪烁,像一颗跳动的心脏。旁边的工作台上,散落着几页手写笔记,字迹潦草却执着:
> 实验记录 #419
> 日期:2043年1月17日
> 目标:尝试建立跨维度反馈闭环
> 方法:以高密度情感数据激发共振场,反向激活原始脉冲源
> 结果:成功触发L-01塔自主响应。信号已发出。
> 备注:他们听得见吗?如果听得见……会回来吗?
落款只有一个名字:陈默。
这个名字,曾属于那个被称作“没有格局”的导演。
五年前,他在完成最后一部纪录片《听见》后悄然失踪。影片讲述的是十个普通人通过共鸣技术与逝者对话的故事,上映当天票房惨淡,影评人嘲讽他“用伪科学包装煽情戏码”。唯有林婉秋知道,那部片子耗尽了他一生积蓄与心血。他曾对她说:“我不在乎有没有奖,只要有人看完后敢给父母打个电话,就够了。”
后来人们才发现,他在拍摄过程中走访了全球七十多个孤独致死案例,秘密采集了数万小时语音样本,并以此构建了一个超越当时技术水平的“情感映射模型”。他相信,记忆不是脑电波的残影,而是能在特定频率下持续震荡的能量场。只要找到那个频率,就能让爱跨越时间。
但他失败了。至少表面上是。
直到现在,那份隐藏在气象站服务器底层的日志被重新挖掘出来,才揭示真相:他从未放弃。他把自己关在这片荒原上,用报废卫星零件、军用雷达模块和民间无线电网络,搭建起一座私人共鸣阵列。他的目标不是联系死者,而是唤醒那个沉睡的系统核心??灯塔本身。
他认为,灯塔不是人类发明的,而是被人类“发现”的。就像远古人类第一次点燃火焰,他们并不理解燃烧原理,却掌握了光与热的力量。而他,不过是找到了点燃它的咒语。
而现在,咒语奏效了。
深夜,气象站内部突然响起一阵异样的蜂鸣。所有仪器同时亮起绿灯,空气中浮现出肉眼可见的波纹,像是水面上扩散的涟漪。陈默蜷缩在角落的行军床上,早已瘦骨嶙峋,双目深陷。他挣扎着爬起来,颤抖的手指按下录音键。
“喂……是我。我知道你在听。我不是求你回应我,我只是想告诉你??我不是为了成名,也不是为了改变世界。我只是……太想她了。”
画面切换。
三个月后,南极洲科考站。
一支地质勘探队在冰层下三百米处发现了一处奇特结构??由纯水晶构成的蜂巢状网络,内部刻满无法解读的符号,中心位置悬浮着一块黑色立方体。更诡异的是,每当有人靠近,设备就会自动播放一段音频,内容竟是他们童年时母亲呼唤吃饭的声音。
消息传回国内,林婉秋立即带队前往。当她穿上防护服踏入洞穴时,第一眼看到的,便是那块立方体表面缓缓浮现的文字:
> 【信号接收确认】
> 【来源:地球?灯塔L系列】
> 【回复已生成,等待传输】
她怔住了。
“回复?回复什么?”
科学家们迅速展开分析,最终在冰层中提取出一段埋藏已久的电磁痕迹。经还原后,竟是一句重复了数千遍的话,来自不同年龄、性别、语言,却拥有完全一致的情感频率:
“我们也爱你。”
“原来……”林婉秋跪倒在冰面上,泪流满面,“它真的收到了。”
那一刻,人类第一次意识到,或许宇宙并非冷漠无情。也许在某个维度,存在着无数像灯塔一样的存在,默默收集着每一颗星球上的悲欢离合。而地球发出的这束光,终于被另一双眼睛看见。
回到北京后,林婉秋递交了辞呈。她在告别演讲中说:“我不再需要解释什么了。因为现在,连风都知道该怎么传递思念。”
她回到了村里的老屋,住进了那间小亭子改造的房间。每天清晨,她都会打开共鸣舱,对着空气说一句话:“老头子,今天小舟升职了,你看见了吗?”
然后,她总会听见风铃轻响,像是有人笑着点头。
一年后,全球已有超过二十万人声称通过各种方式“听见”了逝去的亲人。政府不再试图管控,而是将其纳入公共心理健康体系。学校开设“情感记忆课”,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去;医院设立“告别之声”档案馆,允许临终者留下最后的语音包。
而最令人动容的,是一个流浪汉组织发起的“街头共鸣计划”。他们在城市角落设置免费终端,任何人只需说出名字和一句真心话,就能获得一次倾听的机会。有人说出了三十年前对初恋的歉意,有人说出了从未敢对父亲说出口的“我爱你”,还有人只是静静地哭了一场,然后笑着说:“谢谢,我现在可以回家了。”
某天夜里,阿明再次出现在那个电话亭。他已经不再流浪,有了工作,租了房子,甚至开始学写字。但他还是会来这里,带上一杯热豆浆,放在MP3旁边。
“妈,今天老板夸我勤快。”他笑着说,眼里含着泪,“我还存了钱,打算清明给你修个坟。你说好不好?”
耳机里没有声音。机器早就彻底报废,再也无法启动。
可就在他准备离开时,一阵风吹过,广告布哗啦作响,隐约夹杂着一个温柔的女声:
“好,妈都听到了。”
他停下脚步,笑了。
他知道,这不是幻觉。也不是科技。这是一种比存在更坚固的东西??叫做铭记。
多年以后,当那位写下使用说明的小男孩长大成人,成为新一代共鸣技术研发者时,他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展示了最新成果:一种无需设备即可感知情感波动的生物芯片,植入后能让使用者在梦中与思念之人相见。
有人问他:“你怎么确定那不是大脑制造的幻象?”
他平静地回答:“因为我梦见我父亲时,他会告诉我一些只有我们知道的秘密。比如他藏在鞋柜里的酒票,比如他写给我妈妈的情书开头第一句。幻象不会知道这些。只有爱才会。”
全场寂静。
最后,一个年轻记者举起手:“请问……这种技术会不会让人沉迷过去,无法面对现实?”
他望着台下无数双渴望的眼睛,轻声说:
“过去不是逃避的地方,而是出发的起点。每一个敢于回首的人,都是在为前行积蓄力量。我们不是活在过去,而是带着过去一起活下去。”
会议结束后的傍晚,他独自来到纪念馆顶层。那里有一面墙,镌刻着所有已知共鸣事件的编号与简述。他在L-07下方停留许久,伸手抚摸那冰冷的金属铭牌。
忽然,墙缝中飘出一张泛黄的纸片。他捡起来一看,竟是当年阿明写的那封长信的残页,上面写着:
> ……我一直以为是我丢了你,后来才知道,是你一直守着我。妈妈,我现在不怕黑了,因为你的声音,是我的光。
他将纸片小心收好,抬头望向天空。
轨道灯塔正缓缓掠过城市上空,洒下一束柔和的光,恰好落在纪念馆门前的石碑上。碑文只有八个字:
**只要记得,便是重逢**
他闭上眼,低声说道:
“爸,我做到了。你听见了吗?”
风拂过耳畔,温柔如初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
热门推荐
贫道要考大学
我在网购平台薅的全是真货
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
重生97,我在市局破悬案
重生从1993开始
重生78,开局被女知青退婚
华娱,不放纵能叫影帝吗?
文娱:1990
权力巅峰
刚上大学,我成了兼职奶爸
重生香江: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
重生08:装备系男神
别胡说,我这是人皇幡
我有十万亿舔狗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