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第1422章 我嫉妒你

首页
关灯 护眼 字体:
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书末章

就算再笨。
这会儿也明白了小八的意图。
罗采薇为刚才自己对小八的误会感到羞愧。
小八挂断电话。
从后视镜看着罗采薇,“支票是真的,但是却作废了,你拿到的断绝关系的声明书也是真的,若是他们再来继续对你纠缠,你可以用声明书报警,有律师做见证的,那就是有法律效力的。”
罗采薇咬了咬唇瓣,“你为什么……为什么要帮我?”
小八无所谓的耸了耸肩,“路见不平,拔刀相助,换个人我也会帮。”
罗采薇低下头,泣不成声。
她匆......
暴雨倾盆的夜晚,小八坐在书房里翻阅着一封封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。窗外电闪雷鸣,雨点砸在玻璃上像无数细碎的手指敲击灵魂。她将一封信轻轻摊开在桌上,纸页微微泛黄,字迹歪斜却用力:“姐姐,我今年十四岁,爸爸每晚喝酒回来都会打妈妈……我藏在衣柜里听,可我不知道该告诉谁。”
她的指尖停在那行“我不知道该告诉谁”,心口一阵钝痛。这八个字,曾是她整个童年最深的回响。她起身走到书架前,抽出一本厚厚的档案册??这是“素芬计划”建立以来收集的真实案例汇编,编号0427的信就是眼前这封。写信的女孩住在江西一个偏远山村,学校老师偶然发现她手臂上的淤青,悄悄通过“全民监督哨”APP上传了信息。团队介入后,孩子被紧急转移至临时庇护所,母亲也终于签下离婚协议。
小八提笔,在回信中写道:
> “你不是没人可说的孩子,你是第一个敢写下真相的人。衣柜不会永远黑,只要你愿意拉开一条缝,光就会照进来。”
她把信装进淡蓝色的信封,贴上一枚印有向日葵图案的邮票。这是“素芬纪念馆”特制的信纸系列,每一封信寄出时都附有一句鼓励语:“你说出口的话,正在改变世界。”
次日清晨,阳光破云而出。知意背着画板蹦跳着跑进厨房:“妈妈!我要去学校办‘情绪绘画展’!”原来她联合班上几位同学发起了一场小型艺术活动,主题是“我的心里住着什么动物”。有的孩子画了蜷缩的刺猬,有的画了张牙舞爪的狮子,而知意画的是一只羽翼初丰的小鸟,正奋力冲出铁笼。
“老师说我们可以邀请家长来看展。”她仰头看着小八,“你能来吗?”
“当然能。”小八揉了揉她的发,“妈妈还要给你颁个特别奖??勇气之星。”
展览当天,教室里挂满了色彩斑斓的画作。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小男孩站在角落,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。知意走过去轻声问:“我可以看看吗?”男孩犹豫片刻,递了过来。
纸上用蜡笔涂满黑色,只在中央留出一小块白色,里面写着两个字:**救我**。
知意心头一震,立刻带着班主任联系了心理辅导老师。调查发现,这名学生长期遭受祖父的精神打压,常被骂“没用的东西”,甚至被迫跪罚抄写百遍“我是废物”。学校迅速启动干预机制,社工上门评估家庭环境,最终协助母子二人搬入短期安置中心。
事后,小男孩的母亲含泪送来一面锦旗,上面绣着苗族传统的蝴蝶纹样??那是象征重生与自由的图腾。她在附言中写道:“我们寨子里有句话:蝴蝶飞过的地方,花就开了。谢谢你们,让我们的花重新开了。”
七月流火,北京进入一年中最闷热的时节。“素芬计划”总部迎来了一位特殊访客??陈宇的女儿陈思雨。她穿着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,眼神清澈却带着戒备。
“阿姨……我想当志愿者。”她低声说,“爸爸现在每周带我去参加青少年心理成长营,他说他欠这个世界一个交代。我也想……做点什么。”
小八望着这个眉眼间依稀有几分熟悉影子的女孩,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。但她没有追问过往,只是温和地点头:“欢迎你。不过你要记住,这里不看身份,只看真心。”
思雨加入后被分配到“倾听热线”项目,接受专业培训三个月。她发现自己竟有种奇特的共情力??那些躲在电话另一端颤抖的声音,她总能第一时间感知背后的恐惧与挣扎。有一次,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哭着说:“我觉得活着好累,我爸说我迟早会被他打死。”思雨没有慌乱,而是平静地说:“我知道那种感觉,就像被困在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。但请你相信,外面有人正拿着钥匙找你。”
那通电话结束后,系统自动定位报警,警方及时赶到,救下了浑身伤痕的女孩。
霍长亭得知此事后,在晚餐时感慨道:“有时候,创伤反而成了理解别人的桥梁。”
小八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,轻声道:“不是所有伤口都能愈合,但我们至少可以让它不再流血。”
中秋前夕,纪念馆举办“月光诗会”。不同于以往的庄重氛围,这场活动充满温情与诗意。幸存者们围坐一圈,轮流朗读自己写的诗。有人写:“我不是破碎的瓷瓶,我是裂痕里长出的野花。”有人写:“他曾想熄灭我的灯,却不知我体内藏着整片星河。”
轮到阿依嫫时,她用苗语唱起一首古老的情歌,翻译成汉语是这样的:
> “月亮升起时,我不再躲进山洞,
> 我站在山顶,让清辉洒满肩头。
> 若你问我怕不怕黑夜,
> 我说,怕,但我已学会举灯前行。”
全场静默,继而掌声如潮。
当晚回家路上,霍长亭握紧小八的手:“你知道吗?父亲今天第一次用左手拿勺子吃饭了。”
她怔了一下,随即眼眶发热。那个曾经强势、冷漠、坚信“男人不能示弱”的霍父,如今在康复训练中一点点学习重新做人。他开始定期参加男性反暴力倡导小组,甚至受邀在社区讲座上分享经历:“我以为掌控一切才是强大,后来才明白,承认错误、请求原谅,才是真正勇敢的事。”
国庆节当天,“素芬计划”发布年度报告。数据显示,全国因家暴报案率同比上升38%,其中未成年人主动求助增长达65%;依托智能预警系统的快速响应机制,高危个案干预成功率高达91.7%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已有十二个省份将“家庭安全教育”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试点。
发布会上,记者提问:“您认为最大的改变是什么?”
小八站在聚光灯下,神情从容:“从前,人们觉得家暴是‘家务事’;现在,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,它是对人权的侵犯。而最深刻的转变,是受害者不再羞于开口,旁观者也不再选择沉默。”
发布会结束后的傍晚,她独自来到纪念馆顶层露台。夕阳熔金,整座城市笼罩在温柔的橙红之中。手机震动,是一条来自甘肃那位乡村教师的消息:
> “那个戴面具的男孩今天摘下了帽子。他站在讲台上读了自己的作文,《我不想再假装快乐》。全班都哭了,包括我。”
她回复:“告诉他,真正的勇敢,是从允许自己悲伤开始的。”
冬至那天,一场大雪覆盖京城。纪念馆迎来一群特殊的孩子??来自全国各地的“素芬少年团”成员,年龄最小的九岁,最大的十七岁。他们中有曾目睹母亲被打的,有自己遭受虐待后获救的,也有因家庭破裂而长期抑郁的。经过一年的心理支持与赋能培训,他们将成为首批“青春反暴力使者”。
训练营第一天,小八亲自授课。她站在讲台前,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的脸庞:“你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伤疤,但请记住,伤疤不是耻辱的印记,而是生存的勋章。你们不必成为完美的榜样,只要愿意站出来,说一句‘我懂这种痛’,就足以点亮另一个人的黑暗。”
课后,一个扎马尾的女孩怯生生递给她一幅画:画面中,一只断翅的鸟正被许多双手托起,天空裂开一道缝隙,透出耀眼光芒。背面写着一行小字:“谢谢你让我相信,我也能飞翔。”
小八抱住她,声音哽咽:“不是我让你相信,是你自己选择了相信。”
腊月初八,闻声满周岁。全家齐聚家中庆生,霍父坐着轮椅出席,左手仍不太灵活,但笑容慈祥。他亲手为孙子戴上一枚银锁片,上面刻着四个字:**平安喜乐**。
饭后,他单独叫住小八:“我一直没机会好好跟你说……当年我对你的偏见,源于我对自己的恐惧。我害怕失控,所以用权威压制一切。直到躺在病床上那一刻,我才真正看清,什么才是爱。”
小八握住他的手:“您能这么说,我很感激。但这不是为了我,是为了您自己能活得更自由。”
他点点头,眼中泛起泪光。
春节前夕,“全民监督哨”收到一条紧急警报:云南某县一名五岁女童连续三天未上学,邻居反映屋内常传出哭喊声。系统立即联动当地妇联、公安和学校,上门核查发现其父长期酗酒施暴,母亲已被打致听力受损。孩子被迅速解救,送往昆明的儿童保护中心。
媒体跟进报道时,记者问小八:“这类事件仍频繁发生,你会感到无力吗?”
她摇头:“无力感确实存在,就像走路会累。但每当看到一个孩子被救出来,一个女人重新站起来,我就知道这条路必须走下去。我们不是要消灭所有的黑暗,而是确保每一处黑暗中,都有人举灯寻找出路。”
元宵节夜,798艺术区再次点亮千盏纸灯。“幸存者之夜”迎来第二届。这一次,舞台上多了孩子们的合唱团,他们齐声演唱一首原创歌曲《我不怕了》:
> “我不怕黑了,因为妈妈笑了,
> 我不怕冷了,因为有人抱我了,
> 我不怕说了,因为你们听见了,
> 我不怕活了,因为我值得了。”
歌声响起那一刻,小八牵着知意和闻声的手,站在人群中央。她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个蜷缩在衣柜里的自己,如果那时有人对她说:“你会有这样一天”,她一定不会相信。
但现在,她信了。
三月八日,妇女节,“素芬纪念馆”正式对外开放。展厅以时间轴为主线,从第一封求助信到今日的全国网络,记录着每一个关键节点。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“声音墙”,参观者戴上耳机,便能听到不同年龄、地域、民族的女性亲口讲述她们的故事。有哽咽,有愤怒,有释然,也有希望。
一位参观者留言:“以前我觉得‘坚强’就是要忍耐。今天我才明白,真正的坚强,是敢于说出‘我不行了,请帮帮我’。”
闭馆前,小八巡视最后一圈。她在纪念册上签下名字,翻开下一页,看到一行陌生笔迹:
> “我昨天递交了离婚申请。这是我人生第一次为自己做决定。谢谢你们,让我知道自己不是疯了,而是终于醒了。”
她合上册子,走出大门。春风拂面,柳芽初绽。
回到家中,霍长亭正在教闻声叫“妈妈”。孩子咿呀学语,发音模糊却执着。小八蹲下身,轻轻抱住他:“妈妈在这里。”
那一瞬,她仿佛听见十七岁的自己穿越时空轻声回应:“我在。”
四月中旬,教育部召开专题会议,宣布将“家庭安全教育”正式纳入国家基础教育体系,并在全国遴选一百所示范校推广课程。小八受邀参与教材编写,她坚持加入大量真实案例改编的情景剧脚本,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会识别危险、表达情绪、寻求帮助。
评审会上,有专家提出异议:“这些内容会不会太沉重?影响孩子心理健康?”
小八平静回应:“回避真相才是对孩子心理最大的伤害。我们要做的,不是屏蔽风雨,而是教会他们如何撑伞。”
会议结束当晚,她梦见母亲站在一片油菜花田里,转身对她微笑。她追上去想拥抱,母亲却化作一阵风,轻轻拂过她的脸颊,留下一句话:
> “你说出来了,就够了。”
醒来时,晨光微熹。她打开电脑,开始撰写新书序言:
> **“这本书不属于胜利者,它属于所有曾在深夜哭泣、却依然选择睁着眼睛迎接黎明的人。
> 我们不是要控诉谁,而是要证明:即使曾被践踏入泥,生命仍有向上生长的力量。
> 每一次发声,都是对沉默的告别;
> 每一次互助,都是对孤独的反击。
> 请记住,你不是孤军奋战??
>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,早已有人为你点亮灯火。”**
五月二十日,网络流传一段视频:一位农村妇女抱着孩子走进派出所,声音颤抖却坚定:“我要报案,我丈夫长期打我……我现在不怕了,因为我知道,法律站在我这边。”
视频下方评论如潮:
> “她是我堂姐,三年前还觉得挨打是命。”
> 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‘素芬计划’。”
> “她能走出去,是因为有人先替她推开了那扇门。”
小八转发视频,只写了一句:“致敬每一个迈出第一步的人。”
六月高考季,一位考生在作文中写道:“我崇拜的人,不是明星或富豪,而是一位叫小八的女性。她让我知道,拯救别人之前,先要救起自己。” 这篇文章被阅卷老师推荐为满分范文,引发社会热议。
与此同时,陈宇完成为期两年的社区服务,正式结业。他在总结报告中写道:
> “我无法抹去过去犯下的错,但我可以选择不让悲剧延续。如今我每天醒来第一件事,是写下三个感恩:感谢女儿愿意给我机会,感谢矫正小组没有放弃我,感谢小八没有让我彻底沉沦。我不是英雄,只是一个正在赎罪的普通人。”
结业仪式上,他获得“新生奖章”。主持人问他未来打算,他回答:“我想成立一个‘施暴者干预工作室’,帮助那些尚未觉醒的男人看见自己的问题。不是替他们开脱,而是告诉他们:改变永远不晚。”
秋分时节,阿依嫫带领绣娘团队完成第二幅巨幅绣品??《新生之路》。画面中,一群女子携手走过荆棘丛生的山谷,前方曙光初现。每一针线代表一位成功重建生活的幸存者。作品将在联合国妇女署展览中展出。
临行前夜,老奶奶拉着小八的手说:“我们苗家有句古话:一根线断了,可以接;一颗心碎了,也能缝。你就是那根引线的人。”
十一月寒冬,“全民监督哨”系统升级至3.0版,新增AI语音识别功能,可自动分析报警电话中的情绪波动与关键词,实现秒级风险评级。公安部将其列为“智慧警务”重点项目,全国推广。
某日凌晨两点,系统捕捉到一段异常通话录音:“……我真的快撑不住了……他拿刀抵着我和孩子的脖子……” AI立即触发一级警报,属地警方五分钟内抵达现场,成功解救一家三口。
事后,获救母亲在接受采访时泣不成声:“如果不是有人设计了这样一个系统,我们可能已经不在了。”
年终总结会上,团队成员围坐一圈分享感悟。一位年轻社工说:“我原以为我只是在帮别人,后来才发现,我也在治愈自己。”另一位心理咨询师说:“我们不是救世主,我们只是传递火种的人。”
小八最后发言:“三年前,我们只想建一座纪念馆。现在,我们在建造一种新的文化??一种拒绝沉默、崇尚尊重、相信改变的文化。这条路还很长,但只要还有一个人需要帮助,我们就不能停下脚步。”
除夕之夜,万家灯火。小八一家围坐在客厅看春晚。电视里播放一则公益广告:一个小女孩躲在床底,听见父母争吵。镜头切换,她打开手机,点击“全民监督哨”APP,输入“我害怕”。下一秒,社区网格员上门调解,冲突化解。
广告结尾字幕浮现:
> **“每个孩子都应该安心入睡。
> 如果你听见哭声,请不要转身离开。”**
知意靠在小八肩上,轻声说:“妈妈,我长大了也要做你做的事。”
小八吻了吻她的额头:“只要你活得快乐、自由、有爱,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。”
零点钟声敲响,烟花绽放在夜空。小八抱着熟睡的闻声,望向窗外璀璨星河。她想起日记本上那句话:
> **“在黑暗中点起一盏灯,然后发现,身后已有无数人跟着亮了起来。”**
这一刻,她深知,那盏灯,从未熄灭。

上一章 目录 书末章 存书签
热门推荐
和她接吻会被吃掉哦
年代文作精女配偏不觉醒
她是男主的初恋[快穿]
一群原神coser穿到名柯世界之后
我执黑从来不败[围棋]
前女友死后的第三年
东京病恋女友
沉迷种田,我爆红全网
触碰蔷薇
渣夫别跪了,夫人嫁顶级大佬显怀啦
攻略对象被钓成翘嘴了[快穿]
七零炮灰美人改嫁四次
怪异幻想入侵中
满级富婆,潇洒九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