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第66章 稚嫩

首页
关灯 护眼 字体:
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曙光杯决赛,第三位选手:秦致远。
听到名字时,他微微愣了下,下意识在裤腿上擦了擦掌心,才站起身。
他走得不快,鞋底几次踩在地毯边缘,险些绊住。
他抬头望了一眼聚光灯的方向,又很快低下头。
袖口松松垮垮,领结歪得轻微。
直到站到舞台前,他才停下、整理了一下衣襟。
这一刻,他的手指仍在微颤。
他没有天赋型选手那种上场前的平静,也不如体系内培养的学生那样沉着自如。
他的眼里有一种过于真切的紧张感,甚至显得有些狼狈。
可就在他落座的那一瞬,这份狼狈忽然静止了。
指挥举手。
他轻轻点头。
舒曼《a小调钢琴协奏曲》Op. 54,第一乐章。
乐团以深沉的低音群开场,像是心跳初响的背景.
缓慢却有节制,情绪埋得极深。
秦致远在第一段华彩乐句进入时,几乎是将整个人向琴盖倾了过去。
他的第一击有些轻,稍稍退缩了一分,但下一秒,他找回了重心。
没有炫技。
他只是把音符按部就班地弹出,每一个音都带着原始的呼吸感。
琴键在他手下不是利刃,也不是飘带,而是某种可以握住的、沉稳的东西。
评委席上,有人微微挑了下眉。
节奏偏慢了半拍。
可这并不是错,而是某种刻意选择。
他没有追赶时间,也没有硬把旋律推进,而是在听
听管弦乐的气息,听小提琴织体下的和声走向。
他在等待一个稳定的节拍,仿佛唯有那种稳定,他才敢将自己的声音嵌进去。
??
他第一次听到这首协奏曲,是在十四岁那年。
那时他刚转进市少年宫钢琴班,每天只能摸一个小时琴。
那天放学晚了,他没赶上课,等别人走后才悄悄打开门。
一个年纪比他大三四岁的女生正在弹这首曲子。
他站在琴房门口,一动不动。
那是他第一次意识到,原来钢琴也可以发出那样的声音。
不是为了展现技巧的弱奏,而像是在对谁低声说话,语气温柔,克制,却带着真实的情感。
他当时站得太久,直到那女生发现他。他吓得逃走了。
但从那天起,他偷偷记下了那曲子的旋律。
第一乐章的主部再现段。
他弹得小心翼翼,但每一个呼吸点都拿得准。他像是在走悬崖边缘,却始终没有失足。
评委席上,有人停了笔。
他不是技术型选手,这很明显。
他的跑句不够利索,几个上行琶音甚至在高音区略微模糊。
但他没有刻意掩盖那些瑕疵,而是顺势以一种近似歌唱的方式,将旋律从最薄弱的片段中缓缓托起,拉回到正轨上。
他在表达。
不是大段意识流式的情绪宣泄,也不是铺陈式的结构建构,而是纯粹地,在表达。
表达他心里某种东西的形状。
它不漂亮,不复杂,也没有特别的修辞。但是真实。
第二乐章:Intermezzo。
他在第一小节前轻轻吸了一口气。
那不是为了准备弹奏,更像是“要说话”之前的自然呼吸。
钢琴声落下,如流水倒映月光。
他的手指变得柔软,动作放缓,触键时略带迟疑,却异常真切。
他不是在用钢琴“演奏”,而像是在找人说话。
那不是音乐学院式的精准塑形,也不是导师课堂上强调的线条与音响控制。
那是一个少年孤独太久,终于学会如何用音乐表达的方式。
节奏稍慢,句尾轻垂,有些句子甚至像被反复斟酌后才吐出的语言。
评委席上的那位外国女评委,笔停在手边。
她的表情没有明显起伏,但目光却变了。
她不再只是评判,而像是被某种东西牵住了注意力。
这孩子有自己的风格。
不是外在风格化的张扬,而是由内而生的倾向。
他擅长在慢板中构建空间,用留白引导共鸣,用极简的音响语言维系情感张力。
而另一位国内教授也悄然点头。
他注意到,秦致远在慢板段落中,对于“呼吸”的处理,有一种未经训练却极为自然的控制感。
不是基于标准谱面节拍的精密计算,而是出于倾听本能的选择。
他愿意放慢。
他不怕静止。他甚至在一个乐句结束后,空出整整一拍,才缓慢接入下一段。
这种处理方式,在标准教学中常常会被认为“松散”、“未经雕琢”。
可在这一刻,它令人信服。
不依赖技巧光芒,也不诉诸戏剧化情绪,而是单纯地让旋律待在那里。
那不是无声,而是一种沉默的陪伴。
年长的钢琴演奏家评委也悄然前倾。
他在这孩子的音色里听出了不同的质地。
不是那种为了打动评委的精心包装,而是一种未经修饰的诚意。
这诚意,就是风格。
独特、稚嫩,却真实。
这一刻,评委之间没有交头接耳,也没有人动笔记。
他们在听。
真正的在听。
第三乐章:Allegro vivace。
他最担心的一段。
这里速度提升,结构更复杂,左右手分工更细,对技术的要求陡然提高。
他的前几句就暴露出略显紧张的手型。快速三连音略显打滑,指法的稳定性也不足。
但??
他没有退。
他只是咬住节奏,一遍一遍重建稳定。他的手像在灌进水泥的底座,每一次失衡之后,都迅速找回轴心。
乐团也在配合他。
指挥眼中浮出一丝赞许。那是一种微妙的默契:不是最优秀的独奏者,但最值得被成全。
乐队在节拍边缘为他让出空间,不去追赶节奏,而是压低铜管音量,稳定弦乐织体。
他在这之中,慢慢稳住。
观众席不若之前那么惊艳,但许多人也不由自主地开始屏息。
不是因为技巧,而是因为他身上有某种坚持的韧性。
不是非赢不可的拼劲,而是不能放弃的执着。
最后一个音落下,他轻轻放开手。
不像之前两位那样利落或收束。
而是像终于可以松一口气。
观众席有人悄然鼓掌,也有人点头微笑。
评委席上几人写下短句,也有一人望了他许久才提笔。
这场演奏没有太多技巧亮点,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高光。
但它留下的痕迹很深。
那种带着不完美的真诚,就像窗边初春的光。
不耀眼,不猛烈,但温柔得像是在替谁守候一个不被遗忘的故事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
热门推荐
贫道要考大学
我在网购平台薅的全是真货
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
重生97,我在市局破悬案
重生78,开局被女知青退婚
重生从1993开始
华娱,不放纵能叫影帝吗?
文娱:1990
权力巅峰
刚上大学,我成了兼职奶爸
重生香江: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
重生08:装备系男神
别胡说,我这是人皇幡
我有十万亿舔狗金